记忆里,曾经农村的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都市差。虽然地方小了点,但是大街小巷会有很多人,有赶去农忙的、有走街串巷的、有坐街聊天的、还有嬉戏玩耍的孩子们……到了赶集的时候,那真的是十里八乡的人都来,做买卖的能把街道摆满,甚至摆到了小道上都没有地儿;赶集的人们看戏、看商品,妇女们看有什么时兴的衣服和饰品,男人们喜欢聚集在手表、五金、农具摊旁,棉花糖、玩具枪、套圈游戏等则对孩子们格外有吸引力,戏台边坐满了老人们,还不时的对出来的那个大花脸指点一番。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农村,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物质匮乏,教育落后,卫生又差,基本可以说是非宜居住的地方,这样的村庄正在慢慢消失,有一项数据显示,我国每天有20个行政村消失,全国每年有7000多个村委员会减少,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果照这样下去,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农村会消失殆尽吗?我们的农村又该何去何从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主要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被新生的一代所认可,人们渴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生活。所以现在留在农村的大多是些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
而年轻的农村一代为了摆脱世代为农的命运,选择外出打工,试图突出围城。走出了农村的人再不愿回去,唯一放不下的是对亲人的挂念和故乡的回忆!但是每一个农民离开土地之后心里都清楚,城市对他们的接受度远远不够:流浪者、三无人员……
以前农民打工是为了攒钱回家,而现在则是为了进城安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城镇化依然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旋律,而新生代农民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尴尬地漂泊徘徊,他们既不在城,也不在乡。
毫无疑问,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分流农村人口,加速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都有巨大作用。但是它也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是依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农业自身的承受能力来决定的,转移超出或不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消极影响,形成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巨大的隐患。
农村中的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转移户留守劳动力,尤其是妇女劳动力土地经营面积的增大,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劳动量和强度,有的地区观念比较前卫的,还会把土地适度流转出去换来一定的利益,而好多地方甚至一度让土地荒着。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也被发现越来越多的商机。而之前走出来的人,怀着致富梦想和爱乡之心也都纷纷返回乡里创业,立志要帮助家乡脱贫致富。据统计,近年来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达到了450万人,还有约130万居住在城镇的科技人员、中高等院校毕业生等下乡创业创新。
除了人口的变动外,形成空心村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盖房热。或者有需求,或者就是看着城里房子炒的很凶,农村前两年对于盖新房也特别热衷,本来也没啥,但是各种原因加到一起后,新房老房都成了摆设,没人住,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这样既浪费土地资源,又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看电视新闻,有太多留守的小孩因为没人看管出意外,好多时候,就是因为找不到人去救……
可以说,空心村是一个病态的现象,必须要解决掉。那么空心村未来会有什么结果呢?两条路,要么连村一起消失,要么走出去的人回归,重新填满。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空心村问题的一条重要手段。不少地区眼瞅着当地农村空心化严重,农民收入降低,所以采取了整合空心村的方法。主要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旅游项目:比如民宿村、度假村等,集资改造旧房子,一部分安置留守村民,另一部分用来搞开发,好多地方经济明显上升。虽然好多村合并后也就算消失了,不过只要农民过得比原来好,也还比较满意了。
农民外出务工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的熏陶后,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文化抉择的扬弃,向现代文明靠拢,逐步接受并内化城市文化,排斥并脱离原有的乡土文化。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下,城市文化逐渐向微村乡村渗透和强化,原有的特色农村文化鲜有农民愿意传承,乡土文化正在逐渐被边缘化,传统农村文化中的重情义、重家庭和重乡土归属的优秀品质逐渐淡化,延续几千年的农村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
基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所有公民都应有权平等享有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提升农村公共服务,首先是要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和投入,加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其次,要从农村人口结构出发,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提供定向服务,不断完善农村老人在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提高补贴和保障的标准。加大教育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同时,可以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志愿以及邻里互助等方式,建立面向农村老人和儿童服务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或者服务站点,向农村留守老人、儿童提供生活照料、情感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
农村文化建设是外部供给与内部承接相互协调的过程,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因此,要破解农村文化空心化首先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真正发挥乡镇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的供给、服务和管理职能。其次,要以村庄为立足点,培育微村乡村文化建设的传承主体,夯实微村乡村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使微村乡村文化供给和传承真正得到村庄的认同和接受。再次,要确保文化建设的外部供给与符合村庄内部文化需求相统一,把微村乡村文化保护与旅游业结合起来,加强乡土文化的宣传,让城乡居民共同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