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乡村新闻 让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更有获得感

发布人:数字乡村 发布时间:2021-12-15 2006 次浏览

编者按: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任务。为加深对这一重大战略的认识,明确工作思路,2017年底至2018年初,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调查咨询中心围绕干部群体主题关系、生态环境治理、德治建设。对 1000 名农民进行了调查和访谈。本版摘录其中三份报告,以期助力全面实现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

让村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实力量

“村子强不强,就看首领了。”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完善党的乡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强调“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乡村振兴由五级书记负责”。乡村振兴第一线最基础、最坚实的力量,包括村支书在内的村干部的作为,事关乡村振兴战略能否落到实处、造福人民。近日,调研组依托“百村观望”平台,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3844名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当前农村干部群体“联心”的三大要素

分析当前影响农村干部群众关系评价的因素,进一步协调和深化干部群众关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村级民主管理建设。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提高村民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干部群众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一是考察村民主管理组织建设与干部群众关系评价的关系。数据显示,当村有财务管理小组或监察委员会时,干部群众关系良好的农民比例为73.59%,明显高于有财务管理小组时的比例。没有财务管理团队或监事会(56.11%)。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其次,考察了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与干部群众关系评价的关系。以两个制度为例:一是村务公开制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村级财政越开放,农民对干部与群体关系的评价越积极。村财政公开时,干部与集体关系良好的农民比例超过70%,为71.01%。二是民主评议制度。调查结果显示,在实行村干部民主考核制度的村庄中,农民对干部与群体关系的评价最高,比例为7< @4.93%;对于没有民主评议村干部制度的村,这一比例为55.78%,比前者低近18个百分点。一般来说,村级民主管理制度越好,农民对干部群众关系的评价就越积极。

干部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农村基层干部是推动农村发展的排头兵、排头兵。农民对当地政府是否满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能力和素质。调查显示,在村民选择好人为群众服务的村干部时,认为干部与群体关系良好的村民比例最高为73.99%;当他们选择带头致富的好人做村干部时,他们认为好的比例是60.26%;在选拔清正廉洁的强老实人为村干部时,其比例分别为59.91%和43.86%。可见,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村民

调查村干部工作能力对干部与群体关系评价的影响发现,当村民认为村干部工作较好时,评价干部与群体关系的比例为88.36%; 当农民认为村干部工作做得很好时,评价干部与群体关系的比例为96.67%,比前者高出31%。由此可以看出,村干部的工作能力越强,村民对干部与小组关系的评价就越好,两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村民参与管理的水平。乡村振兴措施能否奏效,关键看农民是否高度不满,是否愿意参与。农民的意愿和参与往往决定着一份工作的成败,也决定着干部群众关系是否融洽。通过调查农民是否关心村务和财务公开,发现当农民关心村务和财务公开时,认为干部与集体关系良好的农民比例为76.@ >06%;在农民不关心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为56.3@>4%,比前者低18.66个百分点。可见,农民参与村民主管理的现状与干部与群体关系的评价存在相关性。他们参与村庄管理的程度越深,干部与小组的关系就越好。

目前农村农民参与度不高的普遍现象有两种:一是对村级建设的参与度不够。具体来说,很多农民抱着“等着靠”的念头,把自己经济不景气、村庄发展不畅归咎于村级资源薄弱、村干部领导不力。二是村治参与不足。对于一些侵犯村级利益的村干部,有的村民对“多多益少”的态度视而不见,纵容甚至鼓励不正之风。可见,激发农民主体参与意识是促进农村基层治理健康发展的必要举措。

关于加强村干部建设的建议

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基层干部的大力引导,也需要农民群众的全力配合。只有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构建和谐、密切、温馨的干部群众关系,才能为乡村振兴凝聚强大的力量。

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优化村级管理氛围。一方面,要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确保干部群众信息畅通。加快建立农村经济组织、监察组织、信息交流等基层组织,加强农村群众与基层干部、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协商。在制度上,要健全基层决策协商民主程序,增加群众反馈程序,杜绝无良村干部的垄断专制行为。另一方面,要完善管理制度建设,促进工作有序开展。积极推行村干部值班制、集中办公制、民生代办制,认真落实“抓紧抓难、集中管理”和“小事并举”,促进各项工作顺利有序开展在农村,坚持不值班。缺席,不是离心。同时,通过引入“互联网+”智能化新方式,创新党务、村务、财务“三事”开放体系,确保干部与集团的沟通更加便捷。 ,更高效,更令人愉快。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打造强大的基层服务力量。一是贯彻学习中央精神,提高工作和服务能力。以行政村或村组为单位,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为抓手,采取“村党支部会议、党员干部培训、村支书考核”综合检查办法”要着力提高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其次,重视教育技术培训,提高致富能力。依托“农家课堂”和“

提高村民参与能力,突破干部和群体之间的壁垒。一是搭建广泛的信息交流平台,扩大村民参与的范围。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组织村民微信群,村干部将乡镇政策宣传、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各种便捷信息转发到村民微信群,实现信息传递“零壁垒”。利用微信群召开线上村会,及时了解热点、疑难问题,变群众的“诉求”为干部的“异议”,实现干部与群体的“零距离”。二是培养村民参与意识,引导参与公共事务。激发村民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分担治理责任,通过宣传、示范、奖励等多种方式引导村民参与社会活动和社会组织,由“我要参与”向“我要参与”转变。我要参与”激发农民的“活力因子”;加强农民参与行动的资源投入建设,确保农民参与的物质基础,重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切实保障村民参与的权利和效果。

(作者:王琦、任璐)

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口推进乡村振兴

课题组针对“农村生态环境状况”这一主题,对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提出了分析建议。

农村生态污染突出问题

调查发现,经过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农村生态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人民对美好环境的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从村级来看,211个有效样本中,污染严重和污染相对严重的村比例分别为0.95%和8.35%,总比例为9.30%;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在3129个有效样本中,认为自己村污染严重的村占比分别为3.16%和13.97%,总比例高达1 6.3@>13%。可见,农民对生态环境有着非常深刻的切身感受,对优美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农村生态建设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取得长足的进步。

从生态环境问题来看,普遍突出的有以下几点:

生产生活污染现象仍是关注的焦点。从生活污染来看,在210个被采访的村庄中,超过30%的村庄表示存在“垃圾围村”或乱扔垃圾的现象。在农业生产污染方面,210个有效村样本中,38.10%的村有散养畜禽;3<@4.76%的村庄存在人畜不分离现象;2<@4.29%的村庄有露天焚烧秸秆的现象。

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多种多样。在176个有效村样本中,垃圾等固体废物占比最高,高达36.59%;水污染占29.03%;他们认为该村有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的比例分别为1<@4.20%和18.61%。

日常污染是最重要的来源。在176个有效村样本中,污染源主要是“日常生活污染”,占比最高,超过70%;污染源主要为“村外工业生产污染”,占15.34%;“农业生产”污染是主要污染源10.23%;污染源主要为“村内工业生产污染”,“其他”的比例分别为2.27%和1.70%。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保宣传教育仍有待加强。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宣传覆盖率有所提高,力度逐年加大,但仍难以实现全覆盖,与理想状态仍有较大差距。在宣传教育满意度方面,受访农户表示“一般”、“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6.3@>66%、8.15%、< @3. 53%。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仍有待完善。在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方面,在211个受访村中,有142个村有垃圾集中处理站,占66.3@>30%;有公共垃圾桶的村占85.31%。可见,该村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较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其中,污水处理工程、雨污分流改造、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乡村新闻,成为人们对农村生态建设的突出期待。

环境保护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但仍然相对广泛。从农村垃圾处理情况来看,在210个有效样本中,79.05%的村庄实现了垃圾统一处理;仍有20.95%的村庄未进行统一处置。在生活垃圾处理方式方面,165个有效样本中,采用收集转运方式的村占比最高,达到86.3@>88%;采用焚烧或填埋方式的村庄比例9. 70%;进口技术回收再利用比例最低为1.21%。大多数村庄仍然有广泛的垃圾处理方法。

加强生态治理推进乡村振兴

为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巩固已经取得的良好成效,不断提高治理水平,解决突出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具体努力: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在宣传内容上,要以农村环境污染为??重点,重点抓好土壤环境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村环境整治,体现农村环境保护和农村环境污染的特点。农民的切身利益。创新宣传教育形式,提高宣传教育效果。可以通过文艺演出、村级广播、村级公告、网络微信、电视媒体等多元化方式进行宣传,让“生态美,生活美”的理念深入人心。

建立多元共治的参与机制。政府高层推动:通过专家咨询、部门咨询、听证会等多种形式集体讨论,制定生态治理规划,加大生态治理投入。企业联动协同:可采取投资奖励、项目补贴、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参与生态建设。倡导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参与:通过项目资助,支持和引导社会环保组织和公益组织参与环保活动,

加强生态保护的法律约束和保障。一方面,健全农村生态保护法律体系。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将污染减排、环境绩效考核、生态补偿、环境税等纳入环境法律法规范围。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约束力。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纳入“村规民约”,结合不同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

建立健全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农村生态保护基金,制定合理的标准和评价制度,对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立多层次联动监管机制,为各级提供法律和行政协助 环保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形成自上而下的监管机制。

(作者:张黎明、王茫茫、张震宇)

重视乡村振兴德治建设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德治建设,促进农村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课题组围绕“农村道德风尚建设”主题开展调研。

当前农村道德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德治建设缺乏有效手段。道德宣传教育是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从德育活动开展情况看,在187个有效村样本中,76.47%的村表示在2017年开展了德育宣传活动;从道德评价活动开展情况来看,84个有效村在样本村中,5<@4.76%的村表示2017年开展了道德评选或评价活动。可以看出,当前农村道德宣传教育活动呈现良性趋势,但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农民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是决定农村德治建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本次调查的143个有效村样本中,村领导表示村民参与道德宣传教育活动的比例分别为“非常积极”和“比较积极”8.39%和58.04%,反映村民参与积极性“一般”为31.47%,“不太活跃”的比例2.10%。

道德建设在农村有效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道德宣传选拔活动对村庄治理具有积极影响。从道德宣传活动对村庄治理的影响来看,开展道德宣传活动的143个村表示村庄治理总体效果“很好”和“比较好”,占1<@4.分别为 69% 和 69%。6<@4.34%;未开展道德宣传活动的村庄,反映村庄治理总体效果“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0%和38.64%。明显低于前者。道德选择活动的开展与否,也将直接或间接影响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在进行伦理评价的46个村中,82.61%反映村治理效果“很好”和“比较好”,未进行伦理评价的村表示治理效果的总和。 “非常好”和“比较好”结果的比例仅为 56.3@>89%。可见,是否开展乡村伦理评选,对乡村伦理和整体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有利于提高村庄治理的有效性。在211个有效样本中,76.3@>25%的受访村表示2017年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143个村体现了村级治理成效“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分别为12.88%和66.26%分别为79.14%,高于未开展的。村庄 31.23%。

家庭作风的发展和家庭培训活动有利于促进有效的村庄治理。家风戒律建设是农村德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在210个有效样本中,80个受访村表示开展了良好的家风和家庭培训宣传活动,占38.10%;开展好家风和家庭培训宣传活动的村表示,村治理总体“很好”的占21.25%乡村新闻,未开展相关活动的村占6. @>15%,明显低于前者。

加强德治建设引领乡村振兴

加强村党建,发挥组织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和党员的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在村级道德治理中的帮扶、传播、带头作用。好村风,建好民风。

创新德治活动,增加文化供给。一方面,围绕农民需求,将宣传教育活动与农民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入户调查、问卷调查、群发短信、微信等方式了解农民需求,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另一方面,创新活动形式。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围绕农民的劳动生活特点和习惯,往往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道德讲堂”和“村宣传团”,定期开展道德宣传活动,实现“身边人说身边事,

传承优秀文化,夯实德治基础。一方面,弘扬优良的家庭文化。以住户为单位,广泛开展农村优秀家风家训征集宣传活动,将良好家风家风弘扬进校园;将优良家风融入农民日常生活,利用农村重大节日、民俗活动等,加快优良家风的推广和普及。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德才兼备的农村能人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农村社会培养威信高、品德好、能力强的村民作为道德建设的带头人,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搭建组织平台,加强示范引领。充分挖掘村内资源,搭建以德治国建设的组织和平台。可以动员村内有威望的老干部、老党员、村积极分子,组成形式多样的道德评判队、志愿服务队、村民自治会等,参与村的德治建设。积极发挥农村道德模范的引领和凝聚作用。

构建多维激励,提升德治实效。一方面,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特点,开展“最美家庭”、“文明明星户”、“好婆婆”等道德文明评选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优秀村干部”。以荣誉和奖励相结合,增强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不断培养农民的道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另一方面,探索推行“道德银行”,评估村民道德行为,量化道德积分,作为评选荣誉和村民奖励的重要依据,

(作者:张黎明、董以娇、陈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