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微村乡村的重要举措。
多年来,常熟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作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重点和难点,持续加大工程建设力度,创新举措打造“常熟模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接管处理和分散处理。截至去年底,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超过85%。
初探污水治理良方
常熟地处江南水乡,水是常熟发展的灵魂,与千村万户的生活息息相关。
深谙此理的常熟一早就开始探索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良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常熟就建成投用了3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主要服务城区及周边部分乡镇。随后,各板块投资建设了一些小型混合污水处理厂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至2008年,全市共有生活污水处理厂(站)30多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5套。
梅李镇瞿巷村分散式生活污水改造
随着建设的推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种市镇村各自投资建设、多头管理的模式不仅效率低、资源浪费、运行不够经济合理,设施质量和技术工艺也得不到有效保障,部分设施管护不到位,正常运转率偏低。
2008年,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治理模式,全面启动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加快生活污水治理速度。工程实施期间,常熟因地制宜推进建设工作,以集中收集和分散式处理相结合为原则,完善城乡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充分发挥已建污水处理设施的综合效益。常熟还为此制定了资金保障措施,明确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主管网、提升泵站建设费用由市级财政全额承担;小区收水等支管网和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费用由市级财政承担80%,乡镇承担20%。
在各项政策的推动下,至2015年,常熟在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累计投入37亿元,建成了11座污水处理厂、500个村庄1016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总规模达30.8万吨。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5%,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和完好率分别达到98%和95%,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正常运行状况等均居全国领先水平,常熟因此被住建部评为“县域村镇污水综合治理示范区”。
创新建立“常熟模式”
面对成绩,常熟人想到的是那些治理工程尚未覆盖的区域,一项更为长远的发展战略开始在常熟实施。
为了实现全面惠及,从2015年开始,常熟与中国中车等多方合作,在全国率先探索“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行”的农村生活污水综合治理模式。为确保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常熟由市级财政全额承担所有生活污水治理建设费用,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的资金瓶颈。
实施期间,针对农村地区村庄形态各异、空间分布零散、污水管网难以全覆盖的问题,相关部门因地制宜,合理选定纳入污水管网和就近分散处理方式,按照72%的农户生活污水纳管收集处理,剩余农户生活污水根据村庄形态和规模,选用相对集中、村组处理和分户处理三种分散处理方式,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此,当年常熟又启动了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项目,计划分三期完成。
海虞镇府东村曹陈巷
海虞镇府东村是项目启动后的首批受益区域。此前,各家各户自建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略作处理后直接排放,时间一长,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2015年实施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项目后,府东村自建的化粪池被统一的污水管道取代,村民家厨房和卫生间产生的污水通过管网被输送到建在宅基旁的一个收储池中统一处置。很快,村民便感受到了不同——走在路上闻不到臭味了,夏天苍蝇也变少了。
海虞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到目前为止,常熟已完成两期项目建设,惠及农户28546户,完善了城乡一体、职责明确、运转顺畅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一条完善的企业一体化运作路径、一套科学的第三方监管体系”。去年,常熟又启动了三期项目,计划惠及农户13587户,至今已完成8000户的施工任务,预计今年年底可完成全部的建设任务。
项目互促提升环境
随着项目的推进,受益区域不断扩展。常熟又将生活污水处理项目与美丽微村乡村建设、“千村美居”工程相结合,推动自然村落整体环境的提升。
常福街道的三星级康居微村乡村新红村村道整洁、绿化优美,一排排统一建造的民宅旁都设置了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每家每户产生的生活污水通过出户管道进入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经过处理后排放至河道。村里的居民告诉记者,在建设三星级康居微村乡村时,村里先实施了生活污水处理项目。
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投运后,村里的卫生状况便有了很大的提升,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随着康居微村乡村绿化、道路等提升建设项目的完成,村民的日子过得更加舒心了。行走在河边、村道上,村民们不禁赞叹绿树、白墙、小游园营造出来的美景,他们深知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对他们的美好生活有多么重要。
今年以来,常熟继续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与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和“千村美居”工程建设工作相结合,紧扣苏州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目标任务,全年计划实施10000户农户的生活污水治理,使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当前,相关工程建设已全面铺开,其中7000多户已完成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