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农村社会学 第七章 农村经济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1-11-21 1846 次浏览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农村经济概述

  1.农村经济的内容

  (1)概念

  农村经济是建立在农村土地基础上,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特点的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包括农村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以及农民作为农村市场主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经济社会关系。

  (2)基本状况

  一般而言,农村经济包括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业效益、农业发展后劲、农民收入和农村改革等问题。

  (3)农村经济发展方向

  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品质和质量;

  ②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

  ③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④发展循环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创新发展模式;

  ⑤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2.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

  (1)“三农”视野下的农村经济

  ①“三农问题”即农民、农业、农村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都比较落后,“三农”问题制约着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是当下最为突出的现实社会问题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三农”问题将会对国家扩大内需、繁荣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形成制约,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②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不断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在宏观上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在微观上解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问题。

  ③“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要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农民。赋予农民同等的国民待遇,包括同等的民主政治权利,同等的国民财富占用权,同等的自由迁徙权利,同等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保障权利和同样的贷款权利。

  (2)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的关系

  ①强农惠农政策,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a.加大农业投入,将资金直接投向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基础设施领域;

  b.扩大对农业的补贴,提高补贴标准、增加补贴品目、扩大补贴区域、完善对特定区域和特定品种的补贴政策;

  c.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稳定并逐步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d.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促进政策,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民增收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进步。

  ②农村经济发展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建设。

  农村经济改革和深化发展会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等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从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发展。

  ③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协调发展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a.“十二五”期间要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重点发展交通、通信、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利的均等化。

  b.必须稳定农业农村土地制度,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人口素质,推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均等化。

  c.必须强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基础,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缩小农民与城镇居民、农村与城镇的差距,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d.要面对务农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年农民严重不足的趋势,及早谋划,启动实施新型农民培育计划,培养一批能够从事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

  二、农村经济制度

  1.什么是农村经济制度

  (1)农村经济制度的概念及类型

  ①概念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内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②类型

  农村经济制度包括农业经营制度、农村财产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财税制度、农村分配制度、农村组织制度等。农村经济制度是农村各种社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2)农村经济制度的历史沿革

  农村经济制度涵盖的内容极多,其中尤以土地制度为基础。以土地制度变迁为主线,人类社会自古以来的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可分为五大阶段:

  ①原始社会农村经济制度。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是: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实行简单协作、劳动产品平均分配、人们在共同劳动中结成原始的平等互助关系。

  ②奴隶社会农村经济制度。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奴隶,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所生产的全部产品。

  ③封建社会农村经济制度。封建主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农奴或农民。封建地主通过地租对农民进行剥削。

  ④资本主义农村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的农村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特点是大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

  ⑤社会主义农村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土地公有制,社会主义的农村经济制度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农业合作生产制度。

  (3)农村经济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制度变化会对农村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不同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制度成效。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能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从而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增长。反之,则会抑制农民的劳动热情,阻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①农村经济制度涉及农村全面发展

  农村经济制度不仅是农村现代化的基本问题,还关系到微村乡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村共同富裕、农村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农村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②就农业本身的发展而言,制度是原动力

  根据有关统计研究,农村经济增长由技术进步、资本投入及其他因素解释后的剩余正是制度创新的贡献。

  2.我国传统的农村经济制度

  (1)土地改革

  ①概念

  土地改革,又称土地革命,包括资产阶级实行的土地改革和无产阶级领导的土地改革。我国在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土地改革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的革命。

  ②意义

  a.无偿地没收地主土地并无偿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农民的土地改革是一种最激进的土地改革形式,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摧毁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农民成为土地的真正权利人,而且使农村的社会阶级状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政治上农民成为新国家的主人,在经济上农民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

  (2)合作化

  ①概念

  合作化是指通过互助合作的途径,逐步将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农民的集体所有制的过程。

  ②农业合作化的历程

  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经历了从在共同劳动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并有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实行完全的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过程。

  ③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主要目的有三个:

  a.增加生产,解决日益增多的人口吃饭问题;

  b.为工业化提供积累;

  c.实现大体均等,避免两极分化。

  可以说,通过农业合作化实现集体化,对中国而言意味着一场制度变革。

  ④农业合作化实现的意义:

  a.农业合作化的实现,将亿万农民的个体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公有制;

  b.农业合作化的实现,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c.农业合作社的完成标志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土地私有制度已完全被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所取代,为1958 年全面推行人民公社制度打下了基础。

  (3)人民公社

  ①概念

  人民公社,即农村人民公社,指中国农村中同基层政权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的经济组织,它是农村社会的基层单位。

  ②调整

  人民公社经过多次调整,1962 年实现了生产资料分别归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三级所有,立足于以生产队为基础的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制度。生产队是人民公社的基本核心单位。

  ③人民公社的特点

  a.“政社合一”的组织体制。人民公社不仅是农业经济组织,而且也是农村基层的政权组织,是“政社合一”的混合体。

  b.“一大二公”的组织规模。“大”是指组织规模比原来的农业社大得多。“公”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高,实行以社为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资料公社所有制,即单一的公社所有制。

  c.农民财产权利与各种经济权利的全面丧失。在生产资料、经营组织、利益分配、产品流通等方面,农民都丧失了自主经营的权力。

  ④人民公社的贡献与问题

  a.贡献

  人民公社曾被宣传为农民走向共同富裕道路的“金桥”。

  b.问题

  增产不增收,农民年复一年地在贫困线上徘徊,究其原因,都是由人民公社制度造成的。严格的计划经济,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为纲,平均化分配,使得农民被牢牢地关在集体经营的笼子里,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产生与发展

  a.产生

  1978 年,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签订了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在部分作物上有限度地搞起了包产到户,取得惊人的增产成效,并迅速在周围县社推广。这是中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转折,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的先声。

  b.发展

  1982 年年初,中共中央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庄严地写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政府工作报告。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制度安排上的特点:

  第一,它以家庭组织(农户)替代了生产队作为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决策单位;

  第二,选择了“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余是自己的”承包合约;

  第三,在将集体土地包给单个农户时强调了要“坚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不变”;

  第四,实行承包制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是目前与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同时也是我国现代化农村制度安排的结构基础。

  b.这项改革的最大功绩在于重建了农村经济,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并为以后的发展和以城乡工业化齐头并进为特征的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奠定了微观基础。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我国农业迅速摆脱长期停滞不前的困境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制度绩效,最基本和直观的标志是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三、国营农场

  1.国营农场的性质

  中国国营农场是国家投资建立的农业经济组织,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

  2.国营农场概况

  (1)发展

  ①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已有类似的公营农业经济组织。

  ②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人民政府又先后在东北、华北老解放区组织力量开垦荒地,建立起一批国营性质的农场。

  ③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建立起一大批各种具有专业特点的国营农场。

  (2)类型

  ①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统称为农垦系统或农垦部门,主要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管理,其耕地大量来自开垦荒地。

  ②国营林场,由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管理。

  ③国营渔场,由渔业主管部门建立和管理。

  3.国营农场的作用

  (1)1978 年改革开放以前

  ①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战略储备物资,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对粮、棉、油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需要。

  ②在就业上,国营农场安置了大批复员转业官兵、库区 ** 、城乡知青和劳改人员,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着示范作用,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改革开放以来

  繁荣边疆地区经济和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有重要作用。

  4.国营农场体制改革

  (1)国营农场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

  ①农场生产由国家主管部门下达指令性计划,盈利上缴国家,亏损由国家财政补贴;

  ②农场内部实行统一经营、统一核算;

  ③三是农场职工的劳动报酬普遍实行由国家规定的等级工资制。

  (2)国营农场经营的局限性

  ①在经营观念上,重生产轻营销、重产量轻质量,自我封闭,缺乏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缺乏市场、贸易、金融、现代营销等方面的知识;

  ②在管理体制上,政企不分与官本位的干部激励机制,使农场领导乐于追求近期目标而忽视长远发展,为此,许多国营农场常陷于“两难”的境地,经营者的短期行为时常发生。

  (3)全国国营农场实行改革的内容

  ①扩大农场的自 ** 。在完成国家计划任务的前提下,农场可按照当地条件和社会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②多数农场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农场盈利用于本场的扩大再生产和其他事业,农场生产资金不足可向银行贷款。

  ③农场内部实行多种经营形式。在农牧业中,先后实行包产到劳、联产计酬和农场统一经营与大包干到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

  (4)国营农场的体制发展

  ①垦区从试办职工家庭农场,到全面兴办家庭农场,到形成和确立“四到户、两自理”模式(“四到户”是:土地到户、农机到户、核算到户、盈亏风险责任到户;“两自理”是:家庭农场生产费和生活费自理),家庭农场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迈进了一大步。

  ②从1993 年起,垦区形成了“大农场套小农场(大农场指国营农场,小农场为国营农场中的家庭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大农场的统一经营为主导,以家庭农场的分散经营为核心与基础,以国有土地为依托,通过承包与租赁,实行统分结合,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体制。

  ③进入21 世纪,国营农场进一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土地经营租赁方面进行了创新,如长期租赁(一般为20~30 年)、开发商承包再转包、农户直接承包等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④国营农场经营理念进一步创新,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变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抓城、强工、带农”,场县共建、城乡一体的新格局初露端倪。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

  1.合作社的国际经验

  (1)“坚持经典模式的合作社流派”

  ①原则

  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制度、限制股金分红和按交易额分配的利润分配制度、为社员服务及社员身份的平等性与同质性。

  ②意义

  在一个多世纪以来通行全世界,逐渐被全世界广泛接受,也是国际合作社联盟所倡导的主要原则。

  ③问题

  但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形态、市场竞争形态、社会阶层形态、外部环境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坚持经典模式的合作社发展思路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挑战和社员的新要求。

  (2)“对经典模式进行调整的合作社流派”

  ①一人一票的民主决策制度逐渐转变为加权投票的民主决策制度;

  ②在按交易额分配之外加入股权分红制度;

  ③社员身份逐步出现异质性和多元化倾向,允许资本所有者更多进入合作社;

  ④合作社服务范围也逐步广化和泛化,不仅为社员服务,更为非社员服务,不仅为本国人服务,更为全球客户服务。

  2.国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代表性模式

  (1)国际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含义及分类

  ①主要指各种专业合作社、基金会;

  ②国际上的分类

  a.法国农民的这类专业合作社有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收购、加工与销售合作社,谷物油料收购合作社,水果蔬菜收购与加工合作社等;

  b.德国农民有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社、农业购销合作社、信贷合作社等;

  c.丹麦的农民合作社则无所不包,如合作乳品厂、肉制品合作社、育种合作社、机械化服务合作社、合作发电厂、合作消费社等。

  (2)以色列的农业合作组织有三种形式

  ①基布兹(Kibbutz),共同体内部实行财产共同所有,成员在集体农场和非农企业劳动,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保健等消费由集体统一供给,日常经营管理由社员大会选举产生的领导班子(一般由6 人组成)及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负责,重大问题由社员大会集体决策。

  ②莫沙夫(Moshe),是村落经济合作组织,一般由60~120 个家庭组成。但莫沙夫的农场归私人所有,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劳动,农场主有生产经营和消费决策的自 ** 。农场主均为合作社的成员,合作社负责向其提供市场营销、生产资料采购、农业金融等服务。

  ③公社莫沙夫(Moss.shutoff),另一种形式的自愿性村落共同体和农业合作组织,其农场和非农企业归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公社成员参加集体企业劳动,共同体按“平均分配”的原则向每个参加集体企业劳动的公社成员支付同等的报酬。公社成员的住宅归私人所有,成员自主安排家庭生活。

  3.中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境

  ①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农村经济合作发展的基础很弱。

  ②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总体上起步较晚,表现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规模不大,功能单一,绝大部分合作组织都集中在农副产品销售方面,与综合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差距较大。

  (2)发展要求

  农村经济采取合作发展方式是实现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客观要求。

  (3)农村经济合作发展的作用

  农村经济合作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4)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问题

  ①宏观上在法律上还缺乏应有的主体地位;

  ②微观上缺乏严格的制度规范,有的甚至出现了管理乱;

  ③一些地区的基层政府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存在过度干预。

  五、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农村金融问题

  (1)农村金融及其作用

  ①农村金融的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除了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外,还需要通过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特别是各种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农村金融措施,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扶持功能。

  ②农村金融含义

  广义的农村民间金融指农村中所有非公有制性质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总和。狭义上农村民间金融指的是农村领域中未登记注册或尚未纳入中央银行监管范畴的金融组织和金融形式的总和。

  (2)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

  ①现阶段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举措

  a.注重农村政策性信贷体系的组织建设;

  b.要通过各种措施筹集农村政策性资金,确保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是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

  c.通过立法对农村政策性金融进行支持和保障,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别于商业性金融机构,需要由专门的法律规范其业务行为,并提供法律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d.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支持和保护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发展。

  ②农村政策性金融

  a.农村金融的实施,强调运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b.农业发展银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来源不稳定。当前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无偿拨款和有偿贷款,但由于财政历年累积收支不平衡的巨大压力,拨补资金常常不能按时到位,不得不向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和向中央银行借款来筹集资金。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功能单一。农业发展银行自1998 年剥离了对农业的综合开发、扶贫、技改、粮棉加工贷款等职能后,政策性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投入明显减少,其贷款余额下降。

  (3)农村信用合作社

  ①作用

  农村合作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缓解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②改革

  2003 年启动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主要着眼于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二是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

  2.农业补贴问题

  (1)农业补贴的概念

  农业补贴是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以及农产品消费者进行的转移支付。它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体系中最常用的工具,包括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等环节实行的各种直接与间接形式的补助的总和。在WT0 框架下,农业补贴有两层含义,广义的农业补贴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狭义的农业补贴特指农业保护性补贴,主要是指对粮食生产、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出口的补贴等。

  (2)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

  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业补贴的主要方式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农业贷款贴息补贴等。

  ②改革开放以后,农业补贴主要是配合粮食保护价收购政策而对粮食流通企业进行的间接补贴。

  (3)农业补贴实施的国际经验

  ①当前美国、欧盟、东亚农业补贴制度

  a.美国构建了由营销贷款支持、固定直接补贴、反周期补贴和平均作物收入选择补贴结构的收入安全网;

  b.欧盟建立了以单一农场补贴制度为核心、统筹考虑农业多功能和农村发展的综合型收入补贴政策;

  c.东亚地区的日本和韩国因为属于农业资源稀缺国家,农业补贴政策坚持以价格支持政策为核心。

  ②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改变

  a.农业补贴政策逐步从价格支持向直接收入补贴转型。

  b.价格支持始终是补贴支持农业的基础性措施。

  c.挂钩的直接补贴是发达国家补贴支持农业的主要方式。

  d.对重点敏感产品仍然使用价格支持政策。

  (4)中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取向

  ①建立具有长效机制的财政农业支持体系,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结构调整。

  ②支持生态工程建设。

  ③支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④增加农民收入。

  ⑤研究制定农民社会救助保障制度。

  ⑥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农村土地流转

  (1)土地流转的概念以及意义

  ①土地流转,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完整表达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即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农户把自己承包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流转给第三方经营。

  ②农民自发的土地扭转能够缓和局部性的人地矛盾,将一部分农民从有限的土地上释放转移出来,同时又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成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益尝试。

  (2)土地流转中的制度创新

  ①由过去以农户间、业主与农户间的自发流转为主,向当前以政府和市场引导与自发并重的自主流转转变;

  ②由过去无偿代耕向按市场规律的有偿流转转变;

  ③由过去依靠口头协议的不规范流转向签订书面协议的规范流转转变。

  (3)土地流转五大模式

  ①土地互换

  a.土地互换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为方便耕种和各自的需要,对各自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的简单交换。

  b.互换这种最为原始的交易方式,可以让土地集中连片,有利于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②土地出租

  指在市场利益驱动和政府引导下,农民将其承包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大户、业主或企业法人等承租方,出租的期限和租金支付方式由双方自行约定,承租方获得一定期限的土地经营权,出租方按年度以实物或货币的形式获得土地经营权租金。

  ③土地入股

  a.土地入股亦称“股田制”或股份合作经营,是指在坚持承包户自愿的基础上,将承包土地经营权作价入股,。

  b.该形式的最大优点在于产权清晰、利益直接,以价值形态形式把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期确定下来,经营的参与者,也是利益的所有者,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的新突破。

  ④宅基住房

  即以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农民放弃农村宅基地,宅基地被置换为城镇发展用地,农民在城里获得一套住房。农民放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城镇社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

  ⑤股份合作

  即“股份+合作”。农户以土地经营权为股份共同组建合作社,村里按照“群众自愿、土地入股、集约经营、收益分红、利益保障”的原则,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4.农村税费改革

  (1)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

  ①“三个取消”指取消生猪屠宰税、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②“两个调整”,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村特产税征收办法(停征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

  ③“一个逐步取消”是指自2002 年起三年取消统一规定的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

  ④“三项配套改革”主要是改革撤并乡镇涉农事业机构、撤组并村;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布局等。

  ⑤“三个确保”指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支出需要。

  (2)农业税费改革的进程

  ①1993 年以来,国家在安徽、河北、湖北、湖南、贵州等7 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的50 多个县市进行了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

  ②1998 年,国务院开始正式部署农村税费改革的研究和试点工作,并成立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和实施工作。

  ③2000 年以后,中央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2004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在五年内取消农业税。2006 年3 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宣布彻底取消农业税,“在中国实行了长达2600 多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据国家税务总局测算,2006 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包括牧业税和特产税)。

上一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广东北滘:探索小康农村党建路径

下一篇:蒙城:这里新农村建设没有下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