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坚持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相结合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人:hack357 发布时间:2024-08-16 45 次浏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空间才能更广阔、成色才能更足。”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和乡村互补互促、共同繁荣,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必然要求。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相结合,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本期智库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者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李卫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省委农村工作会议聚焦建设农业强国,结合山西实际,全面部署“三农”工作,把“千万工程”经验全方位运用到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努力书写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山西篇章。

学习领悟“千万工程”经验蕴含的乡村发展逻辑

坚持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相结合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系统了解“千万工程”的发展脉络。“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乡村软件源代码下载地址。“千万工程”走过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深化提升、转型升级等四个阶段,经历了从温饱型生存需求逐步向小康型发展和共富型发展需求的演变,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由点及面、迭代升级,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准确掌握“千万工程”的基本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千万工程”立足区域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握乡村建设优势和农民接受程度,突出针对性和阶段性,分类推动乡村发展。二是坚持统筹推进。“千万工程”突出系统观念,协调兼顾当前和未来、整体和局部,融合自然禀赋、社会经济条件和风俗文化等,推动建成万千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的宜居乡村。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千万工程”把人居环境整治同生态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通过绿色转型发展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有效路径。
  深刻感悟“千万工程”的人民情怀。“千万工程”源于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真挚情怀。20年来,浙江从全省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使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必须把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三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农民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解决问题,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

贯彻落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

树立底线思维,有力落实“两个确保”。一是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面积、增单产。落实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64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748万亩。补齐水利设施短板,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整合集聚土地、技术、机械等生产要素,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提升农业生产能力,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725.5万亩以上,总产量达到297.1亿斤,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奶制品等稳产保供,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调控能力。二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紧盯脱贫不稳定、边缘易致贫、突发严重困难户,加大对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搬迁脱贫群众支持力度,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强化产业帮扶,推进就业攻坚行动,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消除返贫致贫风险。
  坚持目标导向,有效实现“三个提升”。一是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特”“优”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持续打造“有机旱作·晋品”品牌。优化乡村产业平台建设,围绕“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发展特色产业全链条。聚焦现代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和现代乡村服务业等持续发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二是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布局、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生态治理、农业绿色发展和县域内城乡融合,全面开展乡村环境整治,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三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开展文明乡村创建、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进移风易俗等活动,现代科技赋能治理体系建设,形成稳定安宁、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聚焦关键重点,统筹推动“两个强化”。一是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发挥好晋中国家农高区(太谷国家农业科创中心)、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加强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在种业振兴、农机装备研发等方面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与集成推广。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稳慎抓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二是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在促进农民经营和就业增收、完善农民增收政策、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下功夫,盘活利用好闲置农村资源资产、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大豆、油料种植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等政策,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科学把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工作要求

强化组织机制建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强化基层服务意识,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构建符合中国农村特点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责任,制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发挥好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形成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鲜明导向,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打造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总结全省开展的农业经理人培训计划、乡村振兴产业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和耕耘者振兴计划和山西农大“公费农科生”教育等工作成效,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政策体系,通过强化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保障,激发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活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美丽中国建设。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要立足建设美丽中国,打好生态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融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山西,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美丽山西建设的实施意见》,持续强化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美丽乡村+农业、文旅、康养等”乡村新业态,推动走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共富之路,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为山西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于晓媛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新发展阶段,如何提升发展质量、弥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成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要“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提出一系列目标要求。这为山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将人民群众的需求、利益和幸福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考虑要素。这种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进程应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就业创业、文化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的需求,并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为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效显著,城镇化空间布局持续优化,综合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随之不断增强。只有以人为本、顺应发展规律的城镇化,才能提高发展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当前,山西在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需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推动形成“以城带乡”推动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山西样板”。
  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县城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纽带,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承担重要功能。而县城的发展离不开两大要素,一是外来人口,二是外来资金。2016年,山西提出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中小城市的落户限制;2017年,山西全面放开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等四类人员落户限制;2019年,山西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可以看出,户籍制度改革正在山西逐步深化,还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步伐,全面取消县城落户限制,确保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统一,推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落实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落户及配偶等直系亲属随迁政策,使农业转移人口愿落尽落,而且搭建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就近落户、便捷落户。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健全农民工社保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等。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县城所有常住人口,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要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据中国社科院的一项测算表明,涵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和教育在内,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成本约为人均13万元,其中,中部地区所需资金约为10.4万元。目前我国已启动三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山西的介休市、孝义市、泽州县、侯马市、交城县和古交市马兰镇、晋城市泽州县巴公镇、晋城市城区北石店镇位列其中,试行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的机制,已初见成效。同时,为了调动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积极性,国家从2016年开始推行“人地钱”挂钩政策,加快了户籍城镇化进程。完善这一政策需突出以人为核心,首先要摸清城镇中农业转移人口数量,再把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财政转移支付和基建投资安排等与新增落户人口数量挂起钩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农业转移人口逐步享受到与迁入地户籍人口相同的公共服务与基本权益。
  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在农村的财产权益,不得以退出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作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其在农村的重要财产权利。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的办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的基本原则与核心要义在于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乡村软件源代码官方认证。为此,一要改善以法治为中心的制度环境,凝聚农村土地权益保障制度改革法治共识,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法律法规,加大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保障法规实施力度。二要构建“国家——进城落户农民——市场”相协调的动力机制,强化政府引导与支持,发挥进城落户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要素市场化水平。三要科学界定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之间的关系,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集体收益分配权制度改革与相关领域改革的协同融合,完善相关配套制度,使土地承包权保障、宅基地使用权盘活与收益分配权共享同步扩展,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四要通过确权赋能、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与有偿使用,确立市场机制主体作用、建立农村基本住宅制度、完善农村宅基地退出保障机制,构建起进城落户农民宅基地使用权有效实现的权益保障制度。(作者单位: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

以高质量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王立忠

城乡融合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新征程,需科学研判我国城乡发展的趋势特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不能以农业萎缩、乡村凋敝为代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应孤立地就乡村发展乡村,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核心内容,高水平的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与本质要求。
  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这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乡村振兴是城乡融合的基础,城乡融合发展亦离不开乡村振兴。没有乡村的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可以说,乡村振兴是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补短板、强弱项,激发潜能、释放活力的过程。
  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关键纽带,是承接大城市功能外溢、吸引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带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县城是联系广大农村最紧密、最直接的城市空间结构单元,从农民的角度看,县城对农民的吸引力和亲近度较高。县城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助于农村常住人口公共服务的完善。要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升县城发展质量。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推动城乡融合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着力破解城乡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难题,通过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机结合,促进城乡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城乡融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融通联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武甲斐

坚持乡村振兴和城镇建设相结合 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融通联动是区域发展中各个行政边界清晰的地区通过政府合作和市场竞争,不断消除阻碍要素资源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力的高质量发展过程。2024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融通联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融通联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即时选择,又是资源型地区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的长远之需,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拓展山西发展新空间的内在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我省各区域、城乡、山川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全省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推动区域互动、城乡联动、山川统筹,对于我省优化空间结构,培育和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向内提升凝聚力、向外拓展影响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二是提升山西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支撑。推动全省各地区明确发展定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塑造特色城市风貌,加快产业、要素和人口集聚,促进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的空间均衡,形成竞相发展、加快发展新局面将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三是全面推进美丽山西建设的有效抓手。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巩固优化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地区空间布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经济社会活动空间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格局的匹配度,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山西的有效途径。
  当前,山西省融通联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区际共商、全域共建、生态共治、发展共享,不断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和规则一致性,打造高质量协同发展共同体,具体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点:
  提升中心城市发展能级。支持太原率先发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以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国家能源技术革命策源地、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内陆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和全省民生幸福首善地为目标,做大城市体量、全面提升综合承载力,推动太原市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上当龙头、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当龙头、在构建高水平创新体系上当龙头、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当龙头、在建设宜居宜业城市上当龙头,不断提升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空间集聚和扩散效应。支持大同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桥头堡,建设国家区域重点城市。以建设首都产业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地、京津冀绿色能源供应地、京津冀数据和算力服务地、京津冀文旅康养首选地、首都特优农产品供给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基地、京津冀优质劳务输送地和拱卫京津冀生态涵养地为目标,在先进制造业、科技成果转化、柔性引才用才、信息数据服务、旅游休闲消费、物流设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有效承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溢出效应,引领带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推动中部城市群与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圈融通联动。强化与晋北城镇圈融通联动,加强中部五市与大同、朔州在煤炭、风电、光伏发电等能源领域的合作,支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与晋北城镇圈新能源发电项目建立长期合作;围绕太原、大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强铁路、高速公路、陆港、空港等物流设施联网协同;联动晋北城镇圈深化与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区域、呼包鄂榆城市群合作加快大数据、农牧业、文旅康养等产业对接交流。强化与晋南城镇圈融通联动,以黄河生态联防联治为重点,支持山西中部城市群内沿黄、沿汾县与临汾、运城协同推进固沟保塬水土保持、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造林绿化、生态文旅景观建设等工程,合力打造沿黄干支流生态修复与治理示范带;加强与黄河流域上下游地区在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市场开发、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协作。强化与晋东南城镇圈融通联动。以产业协同升级为重点,对接长治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协同谋划实施一批新材料、高端装备、信创等重大战略项目;加强与晋城在煤炭、煤层气等能源领域的产销合作,积极对接光机电产业发展;联动晋东南城镇圈,积极对接中原城市群,共同实施产业链式、集群式承接产业转移重大工程。
  建立区域融通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多元市场主体融通联动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强国资运营平台跨区域合作;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营经济跨区域并购重组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行业组织、商会、产学研联盟等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形成融通联动发展合力。建立区域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区域内产业、投资、土地、环境容量、招商引资政策,研究建立共建园区和项目的财税分配体制、统计核算方法制度;探索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机制,推进办税缴费服务便利化,持续优化“全程网上办”和“跨区域通办”流程;健全区域投资、税收、补偿等利益争端处理的常态化机制。建立融通联动发展监测预警体系。围绕区域一体化、生态联防联治、重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重点领域,建立融通联动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评价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和协同应对能力;加快建立区域融通联动发展风险识别和预警预防制度,预先防范和妥善应对发展风险。(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