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阔步向美沃野新 山西晋中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

发布人:hack357 发布时间:2024-08-03 31 次浏览

介休市张壁新村村貌(介休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村美、人和、共富,是一幅怎样的实景图?

盛夏时节,来山西晋中的乡村走一走,看脚下的田埂,闻果蔬的芳香,望绿水缠绕的青山,听乡村振兴的歌谣。这是晋中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用心勾勒的壮美画卷。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晋中市一张蓝图绘到底,确定了“一片一带一圈”乡村振兴总体框架,铺开“百村示范、千村治理”行动,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形神兼备,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模式,努力走出具有晋中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全域焕新颜 步步皆风景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怎么建?从何入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答案: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口。

晋中市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先手棋,清乱除脏、栽树修路、平田整地,点面结合、串珠成链,彰显田园风光、乡土气息,实现全域人居环境大提升。

在介休市城关乡南街村村民李玉梅的家里,记者看到,新改建的卫生间,地板铺设整齐,瓷砖墙面光洁透亮,马桶、淋浴等设施一应俱全,干净卫生的环境令人心情大好。

“以前用旱厕,一到夏天,苍蝇、蚊子到处飞。改厕后,卫生间美观卫生又实用,政府还给补贴,真是太好了。”李玉梅告诉记者,随着“厕所革命”的不断推进,全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据悉,今年以来,晋中市统筹推进户厕、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了80.4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行政村全覆盖、达到了100%;沿汾河所有城镇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全处理,其余村因地制宜建成生活污水暂存池、实现全转运。介休市、昔阳县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分别创建成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

在榆次区张庆乡西长寿村,自动感应开合、计量称重、智能除臭、满溢报警、视频监控管理的智能垃圾清运箱房,助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档升级。村民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刷卡、人脸识别三种方式,无接触打开垃圾箱门进行投放,实现生活垃圾不落地。

一个个清洁乡村,一项项有力举措,是全市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生动注解乡村软件源代码案例分享。打造城乡一体“风景线” ,我市坚持“两把扫帚扫到底”,一把扫思想灰尘,一把扫环境垃圾,截至目前,累计出动各类清运车辆1.9万余辆,发动农户8.49万户,清除废弃建筑和残垣断壁2014处,整治交通沿线环境问题6324处,清理田间地头农业生产废弃物4710处,整治提升村容村貌1.06万处,清理乱扔乱倒、乱堆乱放各类垃圾3.6万余吨。

穿行各个村庄,村中道路干净整洁,每隔几百米就设有垃圾收集点;农家庭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打理得井井有条;空地改成的小景观,花草树木交相辉映,美丽生机已成为晋中乡村的寻常风景。

产业向欣荣 诗意共远方

“村庄更美”“钱包更鼓”,问起广大村民近年来生活的变化,朴实的两句话里蕴含满满的幸福感。

走进榆次区小西沟村,满目苍翠、流水环绕、古建林立、民俗味儿十足。在这里,不仅可以尝美食、看美景,还可以听晋剧、赏非遗;既有传统的古戏台、票号、镖局,又有现代的艺术馆、中医馆、国学讲坛。徜徉其中,游客们纷纷感叹:这真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小西沟村坐拥森林17万亩,平均海拔1050米,位置紧邻太原市。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这里建起文旅小镇,发展假日经济,吸引周边游客休闲度假,节假日日均接待游客上万人次。“这儿离家近,风景好,交通也方便,闲暇时间带着家人一起游玩,感觉身心都很放松。”太原市游客刘艳告诉记者。

纷至沓来的游客不仅带火了这个传统村落的旅游产业,也让村集体经济乘势而上,收入达到220万元,带动全村20%的人口直接受益。

“‘千万工程’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推动广大乡村焕发‘万千气象’,小西沟村就是一个生动写照。”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段燕瑞介绍道,晋中市聚焦发展乡村产业,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一区示范、两翼齐飞、三化并用”布局,打好晋中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做强农业特色专业镇和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精深化、市场营销品牌化,城郊辐射型、农旅融合型、企业带动型、劳务品牌型、生态康养型等特色优势产业势如破竹,迅速发展壮大。

在6月中旬举办的第五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山西选拔赛现场,榆社古建彩画展台上,美轮美奂的山西汉纹锦、线条勾勒精美的托花天女图以及雕梁画栋的精美古建筑模型吸引了众人围观。

“榆社古建技艺历史悠久,素有‘古建之乡’的美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全县从事土木建筑、油饰彩画等古建行业的专业工程队有100余支,直接或间接从事古建行业的有7000余人。”榆社县委副书记、县长魏栋介绍,近年来,榆社县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的思路,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积极打造古建劳务品牌,从加强古建技艺保护传承、丰富古建文化产品供给、建设古建一站式产业园区、打造高端古建文化品牌、形成全链条全产业格局五方面发力,进一步把榆社古建产业打造成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当前,行业每年总体工资收入达3亿元以上,人均收入达到4万元。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当前,诗画乡村、美丽家园,正讲述着民、村共富的振兴蝶变。

善为促善治 幸福新气象

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

今年以来,昔阳县大寨镇积极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以“小板凳”凝聚“大民心”,架起党群干群“连心桥”。

连日来,大寨镇黄岩村党群服务中心内,镇包村干部、村“两委”成员、驻村工作队、到村工作大学生和村民代表坐在一起,围绕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各抒己见,做到大事小事一起议,愁事难事一起商。

村民代表赵红梅向记者介绍,目前,村里居家的多数是老年人,通过“小板凳议事会”这种形式,面对面宣讲,才能让大家真正听明白、懂政策,从而解决痛点和难点问题,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米”。

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黄岩村还在餐厅、活动广场、卫生室三类重点场所,利用节假日、庙会、茶余饭后等时间设立“小板凳课堂”,把“议事厅”搬到房前院后、田间地头,党员干部与村民坐在小板凳上唠家常、提意见,把“干部说了算”变成“大家商量着办”,接地气、聚民心,颇受村民欢迎。“在我们村,‘不管大小事,板凳上商议’已经成为传统。”赵红梅说道。

如今,在党建引领下,晋中市乡村善治多点开花,治理方式不断推陈出新。

强服务精准解难。灵石县全面实施“百村万户”幸福养老工程,以幸福小院托起养老大民生。早晨8时不到,翠峰镇陶家山村的幸福小院陆续有老人前来就餐。近期天气炎热,村“两委”不仅在小院里搭起凉棚,还装上了风扇,给老人们营造舒适的就餐环境。村民王凤莲高兴地说:“小院菜色挺好,给老年人解决了吃饭问题,真是一件大好事。”

数字化提升效能。左权县寒王乡里长村是全省首批数字乡村建设示范村。这里建成200余平方米的数字调度中心,着力打造乡村产业、民生、安全、人居环境一体化数字平台,助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依托日间照料中心打造智慧养老样板,建立老年人电子健康手册,通过佩戴健康手环实时监测身体状况,为独居老人安装“火柴人”监控设备,帮助老人及子女解决养老之忧。

兴文化燃动乡村。7月14日,昔阳县举办了“大寨村晚”群众舞台文艺专场活动,寂静的小村沸腾了。近年来,村BA、村晚等一系列活动接连举办,为村民源源不断地提供了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激活了乡村治理的“一池春水”,激发了广大村民奔向更加美好生活的干劲热情。

阔步向美沃野新 山西晋中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走深走实

逐梦笃行,驰而不息。眺望晋中山川,从美丽生态走向美丽经济,从美丽经济迈向美好生活,“千万工程”花开四野,和美画卷次第展开。(记者 杨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