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谢家路村地处泗门镇北面,紧靠杭州湾南岸,与329国道复线衔接。全村共有1692户家庭,常住在册人口4734人,外来人口近3000人,区域总面积5平方公里,是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去年以来,该村积极探索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路径,重点围绕“九个一”,迭代升级打造出全触角、全领域、全方位服务于新时代数字乡村治理的“三全”新模式,探索出一条凝聚社会合力、小投入大效益的“微成本”推动乡村智治新路子,为浙江省打造数字乡村先行地、推动乡村整体智治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谢家路经验。2020年全村实现社会经济总产值55.8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4755元。
全触角听取社情民意,摸清底数实情
采集民情“血液”,一凳问需求。提炼升级曾获中组部肯定、省委主要领导批示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的“小板凳”群众工作法,将党员联系群众的“小板凳”延伸至支部、企业、社团,更大范围地听取民声民意。一是“小板凳”向支部延伸。充分利用“小板凳”商事议事机制,邀请老党员、企业“两新”党组织成员等参与支部学习,聘请3名熟悉村情的企业负责人为村“红锋顾问”,通过列席村支部会议、共商要事等方式,全面融入村党委治村理事进程。二是“小板凳”向企业延伸。深入开展“四送一增强”企服专项行动,排摸解决企业在复工达产、常态防疫等方面难题,激发企业反哺乡村发展的社会责任感。三是“小板凳”向社团延伸。强化与社会团体的沟通联系,村委帮其解决办公场所、活动地点、后勤保障等困难,社团负责人也与村干部共商共推乡村智治,使乡村智治成为“大家共同的事”。2020年以来,村商会会员企业累计捐赠近60万元,捐赠对讲呼叫设备6台、全域巡逻车1台,用于完善乡村智治设施设备;村志愿者协会出动200余人次向村民宣传数字乡村政策、讲解智能设备使用方法。
建设基础“细胞”,一键听民声。通过智慧党建平台收集村情民意,形成民意快捷上传下达的闭环机制。一是平台搭建“一起来”。动员全村近千名群众参与泗门镇智慧党建平台全流程测试,围绕完善高频民生事项、方便村民操作使用等方面,及时收集反馈各类意见579条,协助平台运营方打造村民乐用善用的软件应用。二是平台献策“一起来”。协调平台运营方为村免费搭建“指尖驿站”模块,村民可随时通过“指尖驿站”报忧喜、表看法、提意见,累计收到村民建议219条,其中加强优秀大学生奖励、规范助困扶贫办法等建议被村党委采纳为“金点子”。三是平台利用“一起来”。全村10个前哨支部219名党员通过“指尖驿站”,可及时与相关片组村民沟通解难,大大缩短党群联系的时空距离,使村级管理更加扁平化、开放化、高效化。
畅通联络“神经”,一格掌实情乡村软件源代码购买指南。智治向网格赋能,建立起广域覆盖、快速处置的智慧网格模式。一是网格图据实细化。优化全村网格管理体系,根据全村10个村民小组、1个市场区域、1个组合小区的现状,将网格数量从原有的4个细化为12个,使每个网格管理更细致、服务更高效、处理问题更快捷。二是网格长竞优上岗。每个网格分别设置1名熟练掌握数字化设备的网格长,采用优秀网格长传经授宝、业务培训讨论、操作技能比武等形式,最大限度提高网格长队伍的数字化管理能力。三是网格事快速处置。依托市电信局“平安村居”监控系统支撑,将对讲呼叫设备、全域巡逻车配备进网格,一旦发现问题隐患,网格长可使用设备“一键呼叫”,巡逻车辆3至5分钟内可赶至现场处置。自实施“智治”以来,累计实时发现问题16起,处置及时率100%。
全领域开展数字应用,精准闭环管理
打造智慧大脑,一网管全村。一是搭建设立“综合智慧室”。综合集成“智慧党建”“e政厅”“出租房智能化管理”“天网系统”“平安村居”“一键呼叫”等多种场景应用,构建形成村情一屏掌控、村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服务一网通办、监督一览无余的乡村数字治理工作场景,对村庄垃圾暴露、店外经营、无照经营游商、机动车违停、违规户外广告牌、人群聚集、犬类动物、河道漂浮物、水位越界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提醒,实现村庄整体智治。2020年11月10日,“综合智慧室”及时预警发现该村某严姓老人摔倒在自家庭院,值守人员“一键呼叫”立即响应,指挥全域巡逻车于3分钟内到达现场,及时将老人扶起并联系子女送医乡村软件源代码常见问题解答。目前,“综合智慧室”累计监测发现路政、河道、民生等各类问题234条,都进行了快速流转和解决。二是开发完善“村庄数据库”。开发数据库软件,内容涵盖党建、村庄内房屋、人员、租房、商铺、企业、道路、河道等基本信息,通过村庄内全方位全领域的大数据采集以及政府相关部门数据导入,不断充实完善信息数据库,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强化社会数据和公共数据的融合利用,下一步将继续升级完善数据管理驾驶舱建设,为村内各项工作提供决策参考,夯实智慧大脑之基。三是构建形成“智治闭环区”。利用“指尖驿站”“村民说事中心”等线上线下平台,延伸感知触角收集村情民意,通过“综合智慧室”“矛盾分流中心”将村民日常需求和矛盾流转交办各线、办、网格,最终在“闭环说事室”等反馈终端将处理结果送达村民并进行评价,形成闭环管理,使各类需求矛盾得到快速有效地满足和化解,实现治理智慧化、快速化,数字服务便捷化、效能化。自“智治闭环区”建立以来,已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起,村民满意率达98%。
开展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一是升级打造数字乡村服务中心。拓展服务事项,在提供社保、计生、民政等代办服务的基础上,新增户口迁移、老年证办理、项目审批等100余项农村高频次事项;升级智能设备,新添置2台智能化自助终端,帮助村民快捷办理服务事项,实现“小事不出村,服务不缺位”。2020年,数字乡村服务中心累计办理服务事项5475人次、同比增加15%,群众满意度高达98%,村民“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二是优化服务帮助老弱跨越“数字鸿沟”。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触网”效果不理想,对线上服务事项办理不能有效掌握和使用等问题,该村加大服务力量,为智能化自助终端和app使用配备现场指导专员,同时针对出行不便的群众开展网格员代跑服务,让干部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跑出服务加速度,跑出村民满意度。
着眼重点区块,一屏知村情。一是启动“平安村居”工程。为解决村民白天外出无人看家的烦恼,该村多次与市电信局对接,以打造“电信版”数字乡村品牌试点、提前布局农村数字化建设市场为提案成功达成战略合作,由市电信局出资安装公共区域摄像头150个、村民家用摄像头330个,并为村民免费安装监控查看App,实现“不花一分钱、监控全覆盖”,画面直接接入“综合智慧室”,为群众免费提供“看家守院”服务。同时,在村中心区域安装高杆监控,对集聚闹事、秸秆焚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实现全监控,即时处置。二是推广“智能门锁”应用乡村软件源代码安全性。针对区域大、外口多,尤其是疫情常态化下管理难、房租纠纷多等现状,该村主动与辖区企业霞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引入社会资本,为全村800套左右出租房全部安装了智能门锁,建立了智能门锁管理APP,并将智能门锁系统与公安系统进行联网,实现数据共享。凡是租住在该村的外来人员,需上传包括租户身份、工作信息、家庭成员情况等各类信息,且需自行通过该APP缴纳房租、水电费等相关费用。通过“智能门锁”应用,不仅方便了租客查找租房信息,实现了便捷租住,也增加了租房情况监控,提升了安全性,还减少了房东租金收不回、借款收不回等各类纠纷,方便了公安和村委会对外来人口的精准管理。三是加快“智慧泵站”建设。按照可预警、可远程、安全高效智能的要求,该村通过招投标,由市电信和四职校设计研发智能泵站,利用水位传感器将水位信息接入“综合智慧室”,在水位超界限时“一键智达”自动排水,实现全天候自动检测预警并远程操控泵站运行,大大提高排水工作效率,减少操作人员安全风险。
全方位化解矛盾纠纷,打造和谐乡村
“一亭”顺民意,打造小板凳说事亭。一是村民说事“码上说”。以智治为理念,在线下“小板凳”说事亭的基础上创新说事形式,支持村民通过扫描二维码上传图片、音频、文字等信息,实时上报矛盾纠纷事件。二是村民说事“敞开说”。鼓励村民对涉及乡村管理、环境卫生、教育文化、邻里关系、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各种矛盾现象畅所欲言,实现随时说事、随处说事、大小矛盾皆可说事。三是村民说事“集中说”。确立每月10号为固定村民说事日,组织村领导班子、网格长通过视频直播、语音交流等方式与村民共同讨论重大纠纷事件,众筹群众智慧化解群众矛盾。
“一室”解民忧,建立村民说事室。一是线上线下收集矛盾。村民说事室即村民矛盾调解中心,统一收集村民、网格员通过村党建智慧平台、宁波基层治理平台上报的矛盾事项,同时对村民现场反映的问题及时了解情况、做好记录并进行初步调解。二是梳理分流细化矛盾。通过说事室前端窗口进行梳理,运用网上传和制作流转单的形式,将属于村民之间传统矛盾(如土地纠纷、财产纠纷等)的事项流转至村综治办、警务区,将属于村民新型矛盾(如对村庄基础设施管护、干部作风的投诉等)流转至村各办线、前哨支部。三是及时处置反馈矛盾。各线严格按照闭环管理要求,对梳理好的事项进行及时处理,并做好跟踪反馈。如2020年9月有多位村民反映村级路灯电费过高、维修不及时等问题,该村迅速在村民说事室内向村民、路灯管理企业了解相关情况并研究商讨方案,经过3个工作日顺利完成协商,最终由路灯管理企业对村级路灯全部实施节能改造,不仅增加了路灯亮度,而且全年节约路灯电费、维修费等15万元。2020年以来,村矛盾调解中心已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8起。
“一团”聚民心,成立“小板凳”宣讲团。一是精心挑选宣讲人员。由村党委书记杜海军担任团长,村班子和前哨支部积极参与,并聘请浙江省基层宣讲名师赵永焕担任宣讲团顾问,由7位来自不同岗位、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普通党员担任主要宣讲员。二是与时俱进开展宣讲。采用线上开网课、线下召开宣讲会等形式开展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党史、村情村事等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话进行宣讲,让村民们听得懂、坐得住、记得牢。宣讲团还安排专人记录内容、拍录过程,在抖音、微视频、公众号、阳光月刊上进行推送,形成良好宣讲氛围。三是专项认领宣讲内容。根据宣讲团的成员个人擅长特点,对宣讲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出42项宣讲项目,主要涉及数字化改革、党史学习、家风家训、邻里关系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如针对党史教育,退休干部陈新尧根据个人特点宣讲村史,尤其是谢家路村近20年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成果,如何更好发挥党员作用,更好地为民服务谈工作感受;先进青年王飞英就如何向老党员拜师,如何发挥年轻党员的作用,以及如何把文化艺术种在百姓家谈谈自己的经历;其他宣讲成员也分别从老党员角度、智慧工作室工作人员角度对群众开展不同的宣讲。目前,“小板凳”宣讲团已进行30多场次宣讲活动,受教育人数达1000多人,宣讲成效显著。
(浙江省余姚市谢家路村供稿)